熱聞|太空出差48天后,山東曹縣小伙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后”航天員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7日21時57分,經過9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及處置等任務。出艙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再次刷新中國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航天員蔡旭哲時隔兩年再度漫步太空,宋令東成為我國首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后航天員。
按計劃,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期間還將實施人員和應用載荷出艙活動,并開展大量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宋令東是山東曹縣人,學士學位。1990年8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空軍中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中隊中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20年9月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我的微信號就叫守望者,這是我的一個夢想,我覺得這是在為人類的未來做探索,也是在守望未來吧。”宋令東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談到,從建立微信號到現在有11年了,他的頭像和名字從來沒換過。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指令長蔡旭哲對宋令東給予很高評價,他表示,宋令東在成為航天員之前,屬于殲擊機的飛行員,他個人的操作能力很強,而且操作也很規范。
“我覺得飛行員的經歷對我來說更多的是磨練了心態,我有一個大心臟。遇到任何問題,遇到任何挑戰,越困難越穩定。”宋令東說,自己有很穩定的內核,包括處置過一些異常情況,慢慢地磨礪了他的心理素質。
新聞多一點:神十九“智能管家”再升級 物資管理效率更高
“空間亞磁果蠅生物效應及分子機制”實驗持續進行中。航天員在軟手套罩內完成了果蠅轉移和收集,并進行了氣體凈化組件更換、果蠅收集管轉移存儲等操作。該實驗有望首次實現空間站內代際清晰的果蠅傳代培養。
乘組開展了“節律監測引導”實驗,航天員使用活動度記錄裝置采集自身活動度、心率等數據,并進行備份和下傳。
在空間站物資管理方面,乘組完成了物資信息管理系統的在軌升級與測試。該系統如同“太空倉庫”的“智能管家”,可以實時記錄空間站各類物資的消耗情況和位置變化情況。
任務期間,乘組定期進行聽力測試,有效監測聽力健康狀況。
此外,乘組要為長期飛行任務持續做好失重防護鍛煉,以保障長期飛行下的身體健康和在軌工作能力。
在空間站站務管理方面,乘組開展了再生生保系統相關裝置的檢查維護工作。再生生保系統可實現水等消耗性資源的循環利用,保障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此外,乘組還完成了艙內環境清潔、物資整理等工作。
為什么要進行空間亞磁果蠅實驗?
空間亞磁果蠅實驗是神舟十九號乘組此次任務的亮點,就是利用果蠅開展太空亞磁-微重力復合環境的動物實驗。
專家介紹,亞磁、微重力和空間輻射是地外空間環境的三大特征。目前人們對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的生物效應研究較多,而對亞磁環境下的生物效應和機制認識較少。據了解,月球和火星上的磁場只有地磁場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因此,探索空間亞磁環境,包括與微重力的復合環境,對我們有何影響,是保障未來深空探索中航天員健康所必須開展的研究。
為什么選擇果蠅作為實驗對象呢?果蠅被稱“探索太空的先驅”,是一種有上百年研究歷史的重要模式生物,曾被多次應用于太空實驗。果蠅只有4對染色體,便于進行遺傳學實驗,它的許多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相似性。利用果蠅這個有力的模式動物,科研團隊將會從基因、行為層面探索太空環境對動物包括人類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大腦功能的影響,為評估生物對太空的適應性奠定基礎。
神舟十九號乘組太空出差已48天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于今年10月30日成功發射升空,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開啟了6個月的太空出差之旅。
神舟十九號乘組在軌期間的任務包括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新技術等領域,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
任務期間,神舟十九號乘組還將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持續發揮綜合應用效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編輯 袁野 綜合 新華社、央視新聞、齊魯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