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虛擬儀器之父”應懷樵逝世,享年83歲
澎湃新聞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著名振動噪聲與信號處理專家,中國“虛擬儀器之父”,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振動與噪聲控制專業委員會原主任委員,北京東方振動和噪聲技術研究所創始人應懷樵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10月21日上午11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應懷樵
公開資料顯示,應懷樵是著名的振動噪聲與信號處理專家,1965年提出虛擬儀器的構想并于1979年研制成功,實現了“把試驗室拎著走”的愿景。
應懷樵是北京東方振動和噪聲技術研究所創始人,是中國振動工程學會主要發起人之一。其科研成果應用于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為我國振動噪聲領域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應懷樵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1959年,應懷樵考入浙江大學,就讀于工程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不久之后,應國家發展需要,這個班級被調整到數學力學系應用力學專業,他的人生也在這里拐了一個彎,開始面對不同挑戰:1964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中國鐵道科學院,致力于高速列車風洞課題研究,并到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實習,學習風洞測試分析技術。
1965年他參與了我國西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原子彈和氫彈的核爆炸防護工程研究,學習原子彈爆炸測試技術,接觸了振動噪聲和頻譜分析;這之后,應懷樵又學習了數字計算機和信號處理分析,專業涉及振動和頻譜分析。
應懷樵介紹說:“所謂虛擬儀器,并非傳統的儀器,它是指以集數據采集和信號調理器、信號處理技術與PC機技術于一體的軟件為主制造儀器。”
事實上,1965年應懷樵參加國防核爆炸防護工程課題—地下鐵道核爆炸震動噪聲與動力學測試分析的研究,當他遇到地鐵道床的下沉殘余位移(0HZ)用硬件無法獲得的難題時,就萌生了虛擬儀器的大膽構想—“用數字算法和軟件取代硬件”;1973年他嘗試用數字計算機的軟件數字積分和數字譜DFT分析取代傳統硬件模擬積分和硬件濾波的方法解決上述難題,1979年獲得成功,成為虛擬儀器的最早成功范例。
同年于杭州召開的國防科委核試驗全國防護工程學術會上,他提出虛擬儀器的核心概念——“用軟件制造儀器”,獲得主持會議的中科院力學所原所長鄭哲敏院士、清華大學原副院長張維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李國豪院士的贊揚和支持,這一概念的提出,比美國NI公司提出的“軟件是儀器”概念整整早了7年。